2011/7/14..文/陳素月 

    講求流行時尚的現代,除非我們離群獨居,要不然很難不跟著流行〝時尚〞一下,就連教育界也會順風而下地吹起流行風。每一種教學模式從理念到實務一定有其迷人的地方,否則怎能會讓家長選中它呢?但落實潮流教育模式,除了顯而易見的教材、教具材料、環境設施外,最重要的還是教育目標和哲學思想。教育的方向若偏了,那麼做越多、做越久,就錯得越離譜;教育的對象是人不是事物,〝人〞是一個也不能少,可不能馬虎,否則日後將變成社會的負擔;其次是實踐理念的方法,教育哲學是深度的問題,而教育的廣度就是方法論的問題,這兩個教育要素組成教育的格局,倘若我們眼光淺短,只重視教具、教材,那大人實踐理想的創造力實遠不及幼兒的無限潛能,例如: 幼兒搭過火車回來之後,他可能會用美勞、繪畫、說話、辦家家酒等來寫搭火車的遊記,椅子、紙箱、掃把、拖把….都可以變成(想像)成火車,開始他們的遊戲(學習反芻)。

  話題再轉回來流行過節慶的問題,萬聖節真的值得扮鬼開 Party大肆慶祝嗎? 80年代流行學美語,大家不由自主的仿效美國人過節,成熟的大人也許會有判斷力,一眼看明白就是搞怪、無聊開玩笑、發洩情緒...消遣過日子嘛 ! 但純真的孩子在這種夾雜歡樂氣氛節慶,久而久之可能會以為扮長舌上吊相、黑眼圈鬼臉、黑色長指甲、噁心的怪獸 ,也挺好看的吧!


光佑教育文化機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2011/08/01 文/陳素月


     德國幼師培訓中有精神運動學的課程,筆者也參加過好幾次,光佑曾經邀請德國精神運動治療師來台講習,頗獲好評,研習中治療師利用生活素材當作遊戲道具,例如:絲巾、衣夾子、柱子、椅子、耳塞、球等等,變化出許多聽覺、觸覺、動覺、視覺等多種感官訓練的遊戲設計,加上遊戲過程中治療師的引導技巧和恰如其份的音樂相搭配,六場(每場6小時)的研習毫無冷場,就連示範遊戲的幼師也玩得盡興,德國精神運動治療專家認為影響感覺統合日後正常發展與否的關鍵期是在幼童期,早期的教育如果能充分的加入感統遊戲,可以讓孩子避免日後發生身心發展上的問題

    因此幼稚園及小學的老師若能在遊戲中設計活動讓孩子自然地發展良好的感覺統合,比起進醫院接受專業醫生一對一的治療可能較有療效,因為自然的情境下,孩子不覺得自己是病人,被要求接受治療,而且單一的重複訓練,毫無樂趣可言,在德國有些幼稚園稱此活動為律動治療(如圖十一),通常會安排成小組活動,幼兒人數大約8-12人,舉個例子說明活動的進行方式會更清楚。

文章標籤

光佑教育文化機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12. 22 .. 文/陳素月


       曾經有個朋友很疑惑地問道:她的親友中有人唸佛多年,有時和人談話時手還拿佛珠和計數器(計算唸了多少佛號),口中仍唸唸有詞。但是為人卻讓她無法苟同,例如:對公婆傲慢,對家人苛刻,視先生如陌生人………。總之,讓她開始質疑「什麼是修行?修行為何無法改變她的氣質呢?」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修行可從字面上直譯---修正自己的行為,修行貴在開悟(省思、察覺能力)及真修實證,往內觀照才是修行的功課,智慧與境界同轍才是實證,若說唸佛的相就等於修行的話 恐有偏差。常言「入道念佛是捷徑」,此處的 "念佛" 應是思念、想念、懷念佛的慈悲和智慧,而非口中唸佛心想著雜事的〝唸佛〞吧!
       佛祖云 :「得見西方諸佛,當一心念其方,莫得異想,即可見佛。」 指的是放下千般妄想,但"念" 絕非只用口的"唸"----值得我們省思的是念佛應不在嘴巴唸佛的形式,而是要跟自己內在自性佛的清淨、慈悲、圓滿相應的念佛、憶佛!因為每一個人內在都有一尊一切俱足的自性佛,也就是一尊阿彌陀佛,所以求人不如求己(內在的那尊佛),若能請出我們自己內心那尊阿彌陀佛才是最究竟的法門,若您常想祂、念祂、憶祂,祂會出來和我們相見的。倘若我們用錯力----心外求佛,唸到口乾舌燥,煩惱依舊在,習性仍然未改,那唸佛就是緣木求魚而徒勞無功。

文章標籤

光佑教育文化機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課程紀實與學習建檔>系列叢書

邁向專業教師的捷徑─從說孩子的學習故事開始

    當一位幼教師很沮喪的向他的教授抱怨家長如何不尊重他時,教授問:「你教書教多久了?」幼教師說 :「三年了!」教授答:「這也許要省思自己,是否沒有讓家長看到你的專業,自然無法升起對你的尊重之心。」以上例子雖然不能代表唯一的癥結原因,但值得大家反思的是:我們要社會大眾如何看待幼教行業,得先看自己怎麼看待自己的幼教專業。為何義大利的小城鎮-瑞吉歐的幼教可以成為當地的驕傲? 可以贏得全世界的掌聲與尊敬? 

   今天我們將探討: 如何幫幼兒園的老師提升專業能力(從課程紀實中改善自己的教學策略及學會如何觀察孩子、回應孩子), 如何透過整理孩子的學習故事來彰顯學校的教育價值,讓家長因認識幼教專業而尊重我們,不再作無理的要求。

光佑教育文化機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陳素月


在上一篇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德國慕尼黑的蒙特梭利教室的規劃,跟以往所見的蒙氏幼兒園最大不同的點,加入更多元的學習區角落,如:扮演角家事扮演區、閱讀區、積木區、益智區、藝術創作區等。接下來 ,我們再來看看他們在課程元素上有哪些新的作法?

(二)  在蒙氏課程中加入生活主題探索,教師依據四季節慶和孩子的生活經驗與興趣,和孩子一起享受主題探索的樂趣(如圖九),在一次的參訪討論會中,擁有美國蒙氏幼教博士的團員跟該校提問:貴園的主題活動是不是從蒙氏的文化課程所延伸出來的,園長回答:「非也!而是由孩子的興趣中發展出來。」足見“回應孩子的需求”(美國近幾年的幼教思潮重點)也已經被德國蒙氏學校所重視。

文章標籤

光佑教育文化機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金剛經感悟 之二    忍辱仙人 的故事 

2011.12. 7 .. 文/陳素月

     

 

光佑教育文化機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月 給幼教人的推薦書單
 
光佑精選<課程紀實與學習建檔>系列套書
 
文章標籤

光佑教育文化機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金剛經感悟 之一  參禪                                                                                                                                                                                                     

 2011.11. 21 .. 文/陳素月

       釋迦牟尼佛(佛祖)證道後說法了45年來(註一),其中著名的金剛經是屬於中期的經典,為智慧(般若)經系,佛祖早期(剛證道時)說了華嚴經,因為太奧妙,慧根不足的眾生聽不懂,故佛祖降低標準開始說娑婆世界所需要的剛強之法---阿含經(苦、集、滅、道),輪迴之因(十二因緣),勸人要相信因果,知人生是苦,所謂八苦---生老病死四苦、求不得苦(想要的無法如願)、愛別離苦(有情人無法終成眷屬)、怨憎會苦(冤家路窄、上司、親人常與自己不和)、五蘊熾熱苦(色受想行識所造成的苦)。提出修行是滅苦之道,因此佛經上充滿了解脫煩惱、離苦得樂的生命智慧。
     〝 金剛經〞是紀錄釋迦牟尼佛回答弟子須菩提的問題整個對談過程的經典。已經證到阿羅漢果位的須菩提尊者,替眾生向佛祖請示: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如何降伏起心動念的凡俗之心、煩惱妄心,保有這顆精進修持無上正等正覺佛法的菩提心)」。佛祖曾開示:要從苦海無邊的此岸到幸福圓滿的彼岸, 可以靠六種方法 : 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智慧) ,也稱作六度波羅蜜。

文章標籤

光佑教育文化機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陳素月


    21世紀的德國蒙特梭利教育與先前義大利和荷蘭的蒙特梭利教育起了一些變化,從2005~2017年多次參訪中發現,由德國蒙特梭利基金會所辦的0~3歲及3~6歲的托兒所或幼稚園挺有特色的----將豐富的學習區融入蒙氏的教室情境中:他們是如何做的呢?

    在談這種學習區融入蒙式教室之前的,我們先來了解以往經常看到蒙式幼兒園如何增添學習區的另一種型態,在中庭廣場獨立設一個大角落或在走廊佈置成點綴帶狀的學習角落,我在不同國家(義、英、荷、美、日、韓…)的蒙式幼兒園,都曾看過這樣的做法,有時會在一個大空間(教室或廣場中庭)佈置了各種角落(如:家事扮演區、閱讀區、積木區、益智區、藝術創作區),讓全校的孩子可在此自由遊戲。

光佑教育文化機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陳素月

   有一些未婚的青年朋友,想接觸佛法和學禪,但心中會有這樣的疑慮:學佛禪修是不是要“出家”(當比丘、比丘尼)?其實,佛法中的修行不一定要剃度穿袈裟,達摩祖師(中國禪宗初祖,西天禪宗第28祖)云:”出家”,是指出離生死之家,即解脫煩惱生滅之家(即智慧解脫之意)。有了離相的功夫,在家也能以出世的心---自在法喜隨緣,做入世的事 (不生執著煩惱心來困住自己);而非得要拋棄世俗到深山自修(當出家眾),達摩祖師論集中說:白衣(在家居士)也能成佛! 也點出只言見性(自性本自清淨 )才是目標,因此修行成就和結不結婚沒有關係,重要的是能擁有慈悲、智慧和圓滿,及是否能好好活在當下。佛法中所謂四大皆空,即人是由地、水、火、風、空所組成的,而構成生命的前四大元素的生滅被稱為四大皆空,地是人的骨肉器官,水是血液腺體,火是溫度,風是氣息(呼吸)。當人死之後這四種元素將歸於自然虛空,全部都是生滅的(四大皆空);唯有空是不空,空就是意識(思想) ,死後沒有回歸大自然,而是包覆在靈性上,帶到另一個法界或下一世,如果能修得清靜解脫,這樣才不會把不安和恐懼的意識帶到下一世,所以真正不生不滅的是靈性,肉體只是短暫的有生有滅的

 

   根據佛經記載:維摩詰居士是古佛(金栗如來)住世(妙喜佛國來轉世的大菩薩),現在家居士相。佛祖曾讚嘆他遊戲人間的智慧和說法度眾的善巧方便,他是全城最成功的企業家(商人),擁有妻子、兒女和家財萬貫,當他被問及在弘法利生的路上,他怎麼看待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老師、朋友及財富,他的回答是,我的母親是般若智慧,我的父親是善巧方便,我的妻子是證悟佛法的喜樂,我的女兒是大悲心,我的兒子是善心誠實,我的居士是空性的法界,我的弟子是世間的煩惱塵勞,我的朋友就是六度般若蜜,我的老師是三十七道品。

文章標籤

光佑教育文化機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