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素月


在上一篇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德國慕尼黑的蒙特梭利教室的規劃,跟以往所見的蒙氏幼兒園最大不同的點,加入更多元的學習區角落,如:扮演角家事扮演區、閱讀區、積木區、益智區、藝術創作區等。接下來 ,我們再來看看他們在課程元素上有哪些新的作法?

(二)  在蒙氏課程中加入生活主題探索,教師依據四季節慶和孩子的生活經驗與興趣,和孩子一起享受主題探索的樂趣(如圖九),在一次的參訪討論會中,擁有美國蒙氏幼教博士的團員跟該校提問:貴園的主題活動是不是從蒙氏的文化課程所延伸出來的,園長回答:「非也!而是由孩子的興趣中發展出來。」足見“回應孩子的需求”(美國近幾年的幼教思潮重點)也已經被德國蒙氏學校所重視。

(圖九)


(三)  豐富媒材的情境佈置讓規矩的蒙氏空間多變化,這所幼兒園乍看之下,有一股自然浪漫及大膽的藝術氛圍,讓人很驚訝這是一所蒙特梭利學校。為了讓教室的空間有隱密與層次感的變化,有時採用多種材料做情境的佈置,如附圖中教室裡所種的黃金葛爬藤植物、床罩紗、布幔、節慶的立體造型藝術作品、瓦楞紙板上創作書、可以坐可以爬的軟墊(如床一般的大面積),如此變化萬千的蒙氏0~3歲教室,真的很有家的溫馨親切感,可以看到該校的幼教師是投入大量的熱情和活力,才能創造出豐富的情境元素。(如圖一、圖二、圖三、圖六)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六)


(四)  蒙氏的教室中大膽地提供多元的藝術材素材,供0~3歲的小小孩可以盡情發揮想像力、創造力,有個藝術空間提供了水彩、大大的紙張、大塊布、陶器(不怕孩子弄破),只見穿著工作服的孩子專注地進行彩繪陶盆的工作(如圖七) ,就連大自然裡的花果、樹枝枯葉、石頭貝殼等等,也都是孩子藝術創作的好材料。(如圖八)
 (圖七)   (圖八)
 

(五)  讓孩子身心統合平衡的律動課程
感覺統合,在德國稱為精神運動學或音樂律動治療,也許是冬天雪季長之故,在德國0~3歲或3~6歲的幼兒園裡都設有廣場或體能教室,供孩子作為室內活動之用。(如圖十)
台灣雖在20多年前就引進奧福音樂教學融入幼兒律動課程中,但是很多幼師的思維還是停留在找個活潑音樂(有些是採用流行音樂)來編舞,讓小孩練舞是有其目的,尤其當有節慶(聖誕節)或畢業典禮季時,孩子常會停止部分的課程活動,全力投入為表演而練習演出的節目。其實將流行音樂融入律動與團體活動也不是全然不行。在都會區的孩子們常缺乏大肌肉運動,唱唱跳跳的活動也是有期需要,問題是出在如果幼師千篇一律的只安排這種為表演而練習的肢體律動,來替代孩子的此類活動,那就太沒創意和想像力了,更甚者為了精熟表演與博得家長好感時,孩子可能長達一個月只為演出練習而犧牲其他的課程活動,這就本末倒置了,違背了幼兒教育的真諦。

(圖十)


我發現德國的幼兒園重視感覺統合教育的動機和作法,都是從兒童發展及兒童本位出發,課程的設計也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質,從教學觀摩中證實,不只蒙氏教學,還包括其他的教學模式,都相當重視準幼師的感統教育的師培。觀摩中帶課的教授請幼專的學生為我們進行一堂示範課,在充滿秋天氛圍的音樂中,冥想秋天的大自然變化,然後把每個人從戶外帶來的落葉取出來,閉目撫摸著這些葉子,想像著葉子的生命歷程(從初春的黃綠新芽到春末的翠綠葉子,然後褪去黃色的盛夏深綠葉,轉到初秋的黃葉、中秋的紅葉、秋末的黃棕色的葉子,到最後和泥土混合成沃土的黑葉----),教授接著讓學生隨著音樂,即興的表演葉子的生命歷程,有些學生從葉子的顏色變化來創作,用不同的肢體動作來表達不同的顏色;有些學生感悟到葉子在生住異滅中形狀的蛻變過程,然後以不同的音樂和肢體動作來表達每個階段的變化,每個學生的體悟和創意皆不同,所以表達出來的各有千秋,與現學現賣依樣畫葫蘆的律動課程差異很大。創意與美感的養成教育,始於大人(老師),終於小孩(學生)。(待續)

arrow
arrow

    光佑教育文化機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