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 22 .. 文/陳素月


       曾經有個朋友很疑惑地問道:她的親友中有人唸佛多年,有時和人談話時手還拿佛珠和計數器(計算唸了多少佛號),口中仍唸唸有詞。但是為人卻讓她無法苟同,例如:對公婆傲慢,對家人苛刻,視先生如陌生人………。總之,讓她開始質疑「什麼是修行?修行為何無法改變她的氣質呢?」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修行可從字面上直譯---修正自己的行為,修行貴在開悟(省思、察覺能力)及真修實證,往內觀照才是修行的功課,智慧與境界同轍才是實證,若說唸佛的相就等於修行的話 恐有偏差。常言「入道念佛是捷徑」,此處的 "念佛" 應是思念、想念、懷念佛的慈悲和智慧,而非口中唸佛心想著雜事的〝唸佛〞吧!
       佛祖云 :「得見西方諸佛,當一心念其方,莫得異想,即可見佛。」 指的是放下千般妄想,但"念" 絕非只用口的"唸"----值得我們省思的是念佛應不在嘴巴唸佛的形式,而是要跟自己內在自性佛的清淨、慈悲、圓滿相應的念佛、憶佛!因為每一個人內在都有一尊一切俱足的自性佛,也就是一尊阿彌陀佛,所以求人不如求己(內在的那尊佛),若能請出我們自己內心那尊阿彌陀佛才是最究竟的法門,若您常想祂、念祂、憶祂,祂會出來和我們相見的。倘若我們用錯力----心外求佛,唸到口乾舌燥,煩惱依舊在,習性仍然未改,那唸佛就是緣木求魚而徒勞無功。


       金剛經有句更經典的話是這麼說:「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經最重要的四句偈語之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段智慧話語乃出自金剛經的結尾,的確如此,無論持咒、誦經、唸佛、禪坐都是有為法,唸佛、持咒、誦經的時候如能專心一致或許可以達到暫時放下煩惱,但不是真正的智慧解脫,倘若我們去領悟佛經的真實義,就能轉人的知識為靈性的智慧,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圓滿和解脫。
       若言“塵心燃盡,方顯三昧”,三昧真實義是意、身、心三定(即正定、大定、妙定),心入於常寂光淨土,也融於圓滿的世法 ,即出世圓覺、入世圓滿,一体兩面,缺一就不是真正的成就。
       又有人說:「行住坐臥皆是禪,不一定要禪坐。」這句話也對也不對,禪坐還是能入定的好方法,能入定之後才可能進一步行住坐臥皆禪定,否則就是空談,就好像吃蘋果的人,未必知道蘋果怎麼種,什麼時候開花、結果、施肥、防蟲害….,只知果,不知因,非實修實證。佛經是佛涅槃(圓寂,逝世) 後,五百位修到阿羅漢聖位的弟子們,一起回憶佛祖平常開示教導所寫下的言論集,類似論語(孔子的弟子收集孔子教誨弟子的言論集) ,佛經的原文是印度文,口中唸印度文而不解其意,最多達到專注念經(念佛)而暫時放下其他意念的效果而已, 但是每一部佛經都是佛祖根據弟子的根器及修行現況 ,加以因時因地因材施教,故佛經貴在能幫助修行人 ,用來檢驗自己的修行路上是否有走偏了? 該調整些甚麼? 光是背誦、口誦佛經,恐怕對心靈成長沒有太大的效果!  (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論集說:若不見自性,唸佛、誦經、持齋,亦無益處。)


       有人問:「心外求佛是緣木求魚,而心內求佛難道就不是緣木求魚?」
       要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佛祖的開示「淨土從何而來?」 經常見到有人為即將往生或剛往生的親友,虔誠祈求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前往西方極樂世界, 可是透過他力而到佛國者至多成為佛菩薩的眷屬,來世還得自己再來修到明心見性見佛成佛才有淨土,行功了業功德才算圓滿,才能有淨土。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卻在靈山法會上說出 : 「45年來(註一),關於佛法(成就自性佛)我未曾說過一字 。」所以佛祖為了渡眾傳了很多方便法,但究竟法在那裏? 值得一心向佛的我們多花些時間從佛經的真實義中找到解脫究竟的秘意!
       有人又說 "唸佛可直奔阿彌陀佛的淨土",如果我們能與自己內在心靈的愛心、喜悅、滿足相結合,那每一個人就是阿彌陀佛,地球也是阿彌陀佛的淨土,如此一來我們活在佛國淨土的地球上,大家都會有更美好的人生。不必等到人死亡後再由阿彌陀佛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通常一般人都是意外死亡或痛苦的病死,這種情況下很難期望人在死前能一心不亂地唸七天七夜的阿彌陀佛佛號。 不如創造一個地球佛國, 雖說持咒、誦經、唸佛、禪坐都是有為法,但佛祖為何要傳了四萬八千法門,就是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眾生心--煩惱),何需一切法。金剛經也是這麼告訴我們: 渡過了河就要把竹筏放下,就如同念完小學就該上中學一樣的道理,該提升修持方法和心態的時候,就要勇於超越和改變。禪宗的二祖慧可大師拜在中國初祖達摩祖師門下之前,已經向六位法師學習過,慧可大師若沒有超越的精神,今天的佛教歷史上恐怕只有神光法師而無慧可大師 (二祖慧可先前的法號是神光)。

       故金剛經云: 佛祖有五眼--- 人眼昏暗不能見真相; 天眼不受時空障,已見過去世, 真相無所遁形, 知因果真實不虛 ;慧眼通透根塵障 ,不受三毒二邪(貪嗔癡慢疑)困 ,得清淨智慧力 ;菩薩眼(法眼) 能穿越時光,了知因果,得宇宙究竟的智慧,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一定大不同於肉眼的眼界;佛眼常照眾生樂,能造化一切,那自然就更不同了。
      足見金剛經說明了「心靈層次到那裏,眼光、格局、能量、證量就到那裏。」所以佛法是實修實證,靈性提昇到那個境界就具備不同的智慧和能力。修相法徒勞無功,唯有實相法門才能智境同轍(智慧與境界同步)。

(註一)依據當今發現的古印度典籍中記載, 世尊(佛祖)是二十九歲離家修行,六年後在菩提樹下證道,即35歲成佛弘法45年,於八十歲入涅槃。據各方專家考證,此說法較正確。

*智慧法語分享『行經』: 
                  讀經唸經非究竟,開悟實證能成佛。
                                (摘自佛教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法語錄)

 

arrow
arrow

    光佑教育文化機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